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杨万里《野菊》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野菊》,整首诗并不难理解,但一开篇,学生就懵了。“骚人”,当然知道是指文人墨客;但“糗粮”是什么?注释说是“干粮”。怎么将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如何将整句话理解清楚,几个学生说来说去,还是觉得很勉强,虽然最终还是模模糊糊觉得是“文人骚客们不把它当回事”之意,但就是很难表达清楚。

未与骚人当糗粮”,是形象表达,“糗粮”非指填饱肚子的五谷杂粮,而是指“精神食粮”。我们经常会说,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野菊没有给文人骚客做精神食粮”似乎也不太说得过去,似乎总还得转个弯理解。

野菊没有给文人骚客们提供写作的素材”?

“野菊没有成为文人骚客们写作的素材”?

“文人骚客们没有将野菊当作写作的素材”?

“文人骚客们不屑于把野菊当作写作的素材”?

……

似乎越来越接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可是,这是集体讨论的痕迹,总得需要来一点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硬货,以后才不至于思维僵硬,苦苦思索却无果。

我说,其实用一个网络语就可以基本理解它的意思——“我不是你的菜”。

学生愕然,然后是一片会意的笑声。“野菊”不是“骚人”的“菜”,也就是野菊不是骚人们喜欢的类型,不是他们喜欢写作的素材,说文雅一点,就是野菊没有得到骚人们的赏识,未入其诗。这样一理解,两句诗联系在一起的意思就是,野菊既未得到骚人们的赏识,也不受世俗的钟爱。无论是对于文雅的骚人们,还是世俗的普通人,野菊都不是他们的“菜”。

那么,不是他们“菜”的野菊,如何来面对这个世界?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还是自怜自爱自强自立呢?

诗歌给了明确的答案:“肯为无人减妙香。”“肯”其实是反问语气,怎肯,岂肯,“岂能因为无人欣赏而减损其香呢?”既然我不是你的菜,我自香我的,你欣赏不欣赏我又有何干呢!要想让我像培育的家菊一样,向主人“觅宠邀光”,我只能“呵呵”了!

至此,学生已经对此诗中“野菊”的形象有很清晰的认识了。学得痛快,学得开心,还能似乎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觉“张万里”似乎就在咫尺之间。

酣畅淋漓解读野菊形象的同时,所有曾经因为无人欣赏无人理解的委屈瞬间都化为一种不愿再提及的糗事,灵魂被荡涤,眼底顿觉清新脱俗。

读诗,就要读出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