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疙颤

昨晚看一电视新闻,说的是洛阳的事儿,因大黄狗吓着了小男孩儿,胳膊摔断了,官司持续了好多年…..电视台采访大院里一位老太太说:恁大一条狗,猛然遄出来,吓哩俺一疙颤。看到这儿我笑了,因为电视台打的字幕是:颤抖。这就是年轻记者听懂不会写洛阳话儿的问题,这次我告诉你们是:疙颤。

疙gē:这个字在山西、陕西、河南西部经常使用,如:疙蹅蹅(象声词。敲击器物的声音);疙皱(蹙眉。表示烦恼、发愁);疙颤颤(抖动摇晃的样子;颤巍巍);疙秃(头上突起的疮疖)。洛阳人说的:疙挤眼儿。脸上出了骚疙瘩儿;身上出了毒疙瘩儿等。咱洛阳晚上喝的“面疙瘩汤”,炸的丸子叫:丸子疙瘩儿。西部山区有土语:疙颤颤,说的是:抖动摇晃的样子。

颤chàn zhàn:双音字,发音不同、意思一样,都是:物体振动:颤动。颤抖。颤音。前面这几个组词都使用颤chàn,这个没毛病。到了洛阳就得是:疙颤zhàn(战音),太冷了,冻哩我直疙颤(也有说:冻哩直赫撒)。

前面记者采访的老太太说的是她受到了惊吓,吓得一疙颤zhàn。普通话就是:吓得一哆嗦。人家其他地区说发冷;打寒颤chàn,打冷颤。到了洛阳就是:寒颤zhàn,冷颤zhàn。

洛阳地处中原,很多家的先辈来自山西,发音、饮食相互交融这就不奇怪啦。不知道的年轻人查阅一下明朝的十八次大迁移就明白啦。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这个“疙颤”单词,远比那个“颤抖”有趣,因为,“疙颤”既有吓得出了一身“鸡皮疙瘩”又有惊吓身体抖动的双含义。

会说普通话不会讲洛阳话儿的年轻人,看看咱洛阳话地道吗?内涵很深啊,平时咱最好不要把写不出来的字说成:念转音啦,那样就太随便,太不负责任啦。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